一個意思,兩樣說法
一個酒類品牌曾經在日常銷售額差不多的3家專賣店打出3種促銷POP:直接降價30%;原價給予50%折扣;買2送1。2個月后發(fā)現:“買2送1”店的銷售額比其他兩店高出35%。這說明,大多數顧客都比較喜歡貪圖一點感覺上比較實在的小便宜,而對價格優(yōu)惠和打折總有很多疑慮:質量有問題?價格虛高?等等,相比起來,還是“買2送1”看起來更加實惠和超值。
2008年,新聞紙制造成本大幅上漲,許多報紙被迫決定在2009年漲價。一些報社非常擔心會因此影響訂閱量,而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更是雪上加霜。年底,某都市晚報做了一個如下征訂促銷廣告:
親愛的讀者:
從12月1日起(2008年)開始收訂《××晚報》。遺憾的是,2009年的訂戶將不得不增加負擔,全年訂費為182.5元。在紙張漲價的新形勢下,我們的報紙需要生存下去,我們別無選擇。
而你們有辦法,你們完全可以拒絕訂閱《××晚報》將182.5元的訂費用在自己急需的地方?!丁痢镣韴蟆芬荒甑挠嗁M可以用來:
在本市市場上購買一輛9折新的普通自行車;或在本市市場上購買20斤左右的豬肉;或在本市市場上購買一件羊毛衫;或在本市市場上購買一瓶好的品牌酒;或在本市市場上購買一雙皮鞋。這樣的“或者”還可以寫上很多。但任何一種“或者”只有一次享用,而您選擇《××晚報》將能享用全年。事情就是這樣,親愛的讀者。
這則廣告刊出后,訂閱訂戶不降反升。在大多數報刊因大幅漲價面臨失去大批讀者的背景下,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同樣的促銷活動,僅因說法不同,效果就反差如此巨大。因此,促銷廣告的重點不在于說什么,而在于怎么說。其核心是,要能抓住消費者內心深處最感性、最關注的欲望和興趣點。
簡單,并直指人心
一般而言,顧客接受商品信息的程序為:注意—興趣—欲望—行動—滿足。而注意、興趣,欲望都是在顧客頭腦中的活動,加上目前的顧客越來越試-全球品牌網-圖在商品大潮中追求各自的個性、偏好、興趣和審美價值的安居點。因此如何將比較枯燥繁瑣的促銷信息轉化為顧客的興趣點、欲望點,就顯得非常重要。
以新奇博關注度
某大廈招租時曾懸掛過這樣一個巨幅廣告:一幅漂亮女人的剪影下面寫著醒目的“等著您來包”和聯系電話。廣告一經掛出,立即引發(fā)了各種爭議并引起很多媒體關注。盡管這則廣告很快被叫停,但大廈已被搶租一空。當然,這則廣告其實也存在道德風險。
日本有一家餐館,開業(yè)不久員工就開始罷工。老板后來想了一個主意:一方面同意員工加薪要求,勸其復工;一方面在餐館內懸掛起“歡迎員工罷工”、“歡迎攻擊餐館”、“歡迎攻擊老板”之類的條幅。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做法,引來了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弄得眾人皆知,生意也隨之紅火起來。
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有意識地營造一種同情目標顧客的氛圍,使目標顧客感覺到自己被同情,進而產生想努力擺脫被同情的想法,最終促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