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獲獎作品多為平庸之作?!币皇て鹎永耍∷卫蠋煹挠^點可謂擊中了攝影界的“痼疾”。
宋老師根據(jù)多次切身角逐金像獎的經(jīng)歷得到論證:太個性化的作品,哪怕內(nèi)涵極為深刻,也是多半獲不了獎。獲獎的大都是沙龍作品。
宋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擔心,他表示:評獎有標準,猶如當年有八股。如果攝影成為八股式,逃不出僵死的宿命。
現(xiàn)在,該是中國攝影人清醒的時候了。
八股:中國明、清科舉考試用的文體。也稱“制藝”、“時文”。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內(nèi)容空洞,形式死板。后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講演等。
小時家貧,那時資本主義的尾巴都割了,沒有自留地,農(nóng)民吃菜都成問題,這在現(xiàn)在看是笑話,種菜的沒菜吃,但當時確是事實,我記得大人每天天不亮就出工,回來吃了飯馬上又出工,遲到了要扣工分,就是不扣工分,每年年終分紅,多半還欠隊里,叫超支,所以大人特怕扣工分,做飯的事就落在各家小孩身上。我記得每天早上起來做飯是件極痛苦的事,常常睡過,這免不了挨一頓打罵。再個作難的事是沒菜,每天早上只有一個雞蛋,要蒸出來六七個人吃,就只好很里滲面粉,天天吃就樣的雞蛋,味道可想而知。我和弟弟輪流做飯,大人每天評判我和弟弟蒸的雞蛋,要把面粉也蒸出雞蛋的口感,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弟弟蒸的蛋常被大人夸獎。
有天早上,我想蒸一個世界最好吃的蛋,我把家里所有的佐料都加在那碗蛋里,鹽、糖、味精、胡椒、醬油、醋、大蒜、蔥,反正家里能找到的佐料,我都用上了,而且加倍。我想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蒸蛋,其結(jié)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那次被大人罵得很慘,他們大概從沒吃過那么怪味的蒸蛋,我自己都不知那是什么味,這件事讓我記了一輩子,從此我懂了,你不能把什么好都占全了,拍照也是這樣的,如果一張照片樣樣都無可挑剔,人人都討好,那一定是個平庸的照片。
很多人不會喜歡聽這樣的話:“獲獎作品多為平庸之作?!痹诂F(xiàn)今中國的攝影圈,只要在大展上金榜提名,幾乎是一夜成名天下知,其影響力之大,近于瘋狂,以至個別人不惜鋌而走險——弄虛作假。有利益才有偷竊。而我認為多數(shù)得獎照片,就如我那放多了佐料的蒸雞蛋。
我所以有這樣的感受,是源于多年前翻閱一本中國歷年獲獎攝影作品集。我一直以來都很崇拜這些獲獎作品,當這些獲獎作品集中在一起展示的時候,我吃驚的感受到,它們是多么的蒼白,多么的庸俗。
你也許會說“你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可嘆的是,我也是許多大展大獎的獲得者,我?guī)缀趸硕陼r間來追逐這類獎項。建國40周年的時候,首屆攝影藝術(shù)節(jié)在40年來發(fā)表的作品中評選48幅獲獎作品,我有一幅風光作品獲獎:《秋瀑》;攝影家協(xié)會成立50周年的時候,大眾攝影從50年來發(fā)表的作品中評選20幅作品,通過網(wǎng)絡推薦(網(wǎng)上評選我排名第一),專家評選,我有一幅紀實作品獲獎:《采石場》;我大概是這種幾十年評一次的獎項中唯一在風光、紀實類都得過獎的作者。我的建筑攝影作品《徽居印象》得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等獎和中國攝影金像獎;我的新聞作品組照《戒毒女》是2000年唯一進入荷賽新聞類決賽的中國攝影師作品,該作品獲第20
屆全國攝影展紀錄類銅獎;我還得過有攝影奧林匹克之稱的第 27
屆的國際攝聯(lián)代表大會黑白雙年展攝影***大獎:《賜?!罚粖W地利第14屆哈蘇巡回展金牌獎:《 晨曦 》、特別獎:《
在路上》。我除了沒有參加商業(yè)攝影的角逐,幾乎參加過所有門類的攝影比賽,并且都得獎不低,在這方面,我應該是很有點體會的,用時髦的話講,我是這方面的既得利益者,說這方面的壞話那等于是自毀形象。
香港人把這類角逐叫“打龍”。中國攝影有幾十年與外界隔絕的歷史,從1949至改革開放,中國攝影人對攝影的認識應該是“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狀態(tài)。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引進的攝影家,就是香港、新加波的打龍高手。許多人現(xiàn)在抱怨,如果當年引進的是西方的紀實攝影家,中國的攝影也許是另一番景象。
這是肯定的,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藝術(shù),都是一定政治背景下的產(chǎn)物。開放伊始,國民還沒有徹底覺醒,要想超越當時的認知,那也是勉為其難的。政治是有慣性的。當時并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比如對布勒松、弗蘭克、史密斯等頂尖大師的介紹,也是有的,只是沒人把這類大師太當回事。我們更中意港、新那些打龍高手的作品。這是因為,這些打龍高手的作品,多為風花雪月,不涉民生、政治,對一個尚在摸索改革階段的社會,這種不痛不癢、不針時蔽的作品最保險。還有一個就是這類打龍高手的作品唯美,容易解讀,而那些真正大師的作品,多需要一些讀圖能力。不怕你們笑話,我學攝影20多年后還不太讀得懂弗蘭克的作品,我認為那些街頭亂像,有什么好的?那些美侖美奐的沙龍獲獎作品多養(yǎng)眼。其實就是今天,那怕是那些大獎的獲得者,又有幾人讀懂了弗蘭克的《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