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三個臭皮匠”,大家都會想到“諸葛亮”,這是“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從小就被大人灌進耳朵造成的結(jié)果。于是,我們的理解也多停留在囫圇吞棗的字面上。如果將“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剖析開來,背后所蘊涵的管理理念是發(fā)人深省的。如果再將“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lián)胶踹M來,那產(chǎn)生的化學反應(yīng)就非同凡響了。
很多企業(yè)的很多人都有將“三個臭皮匠”變成“三個和尚”的本事,這不能不讓我們警惕。對于7天來說,“有好的想法不說出來就是貪污公司智力財產(chǎn)”,這種輿論氛圍的形成歸結(jié)于大家對公司的認同,是企業(yè)文化的體現(xiàn)。但,我們?nèi)绾巫?ldquo;說出來的人”的心情愉悅并持續(xù)去說和做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從管理的層面剖析下“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和“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含義。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中的“皮匠”是“真”皮匠,之所以說他們“真”,是因為他們“臭”。皮匠皮匠,不管是將生皮制成熟皮,還是將皮子制成皮制品,顯然是和皮子待在一起的,日子久了,自然沾上了皮子的味道。正因為他們身上具有皮子的味道,所以才“臭味相投”,正是因為“臭味相投”,所以才有了“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結(jié)論。這和我們企業(yè)文化的“先人后事”是一個道理。“先人后事”中的“人”,不是單個的人,而是“臭味相投”的一群人,大家團結(jié)一心,自然攻無不克。
“三個和尚沒水喝”中的“和尚”是“偽”和尚,之所以說他們“偽”,因為他們念經(jīng)是為了逃離現(xiàn)實、躲避苦難,只求菩薩保佑,而不求眼下樸素修行,與人為善,多做善事,以求功德圓滿。“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只是將他們放大了,所以才那么醒目。如果把三個和尚做為一個小單元放在企業(yè)里,是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如果企業(yè)文化不夠強大,那么這種惰性會瘟疫一樣傳染。其實比這種傳染更可怕的是,很多企業(yè)里很多的人為因素能將頂一個諸葛亮的三個臭皮匠變成了沒水喝的三個和尚。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往往能碰到這樣的事情——某人說出一個好想法,領(lǐng)導及周邊的人條件反射般地就讓TA去達成。如果TA不具備這個能力,或?qū)iL或樂趣不在此,那不僅會挫傷TA的積極性,更會讓很好的想法流產(chǎn)。
在和分店接觸的過程中,有員工反映,有些店長和文委假借“放羊理論”進行“充分授權(quán)”,對提出好的想法的人直接向TA要結(jié)果,堂而皇之地謂之“結(jié)果導向”。這樣一來,TA本崗位的工作照樣得做,同時得額外做很多工作去達成TA的想法。而結(jié)果往往讓TA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人都是有惰性的,好的想法往往需要團隊的協(xié)作。沒有資源的支持,沒有人員的配合,TA在感謝店長和文委信任的同時,也感謝店長和文委將TA當作職業(yè)經(jīng)理人來高看,但過程中不由得TA不抓耳撓腮。這樣對提出好建議好想法的人,往往會很煩,心力交瘁,增加了額外的勞動,而結(jié)果很難達成,即使達成了付出和得到也不成比例。于是,導致的結(jié)果是——誰說誰傻。于是乎,這些值得我們尊敬的忠實于7天人的人就慢慢變得聰明了——不再將好想法、好建議說出來,不愿再去自找罪受。如果這樣下去,我們良好的企業(yè)文化坐標之一的——有好的想法不說出來就是貪污公司智力財產(chǎn)——就將成為文革中貼在墻的標語,而不是行為的指南。
我在分店做店長的時候,剛開始時也干過這樣的傻事,讓說出好想法、提出好建議的人去落實TA的想法、建議。后來意識到這種做法其實是種懶惰行為,是簡單粗暴的官僚主義,就開始對自己的做法進行修正。對提出好想法、好建議的人進行分類,有能力達成的并且也愿意落實的,讓其負責落實,并予以配置資源、調(diào)配人手,成立項目小組,在公告天下的同時,將激勵方案和分店金幣管理制度掛鉤,也一并出臺;對無能力達成或不擅長此項也無更多興趣的,約談合適的人或進行內(nèi)部項目責任人招標,同樣輔以資源和激勵政策。這樣的結(jié)果自然是群策群力,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