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靠什么去影響他人?顯然,職位、業(yè)績、聲譽,是一個人重要的權(quán)力與影響的來源,除此之外,還有三個重要的來源是我們許多人容易忽視的,那就是說教、給予和冷酷。
***,你要能夠說服他人
“說教”被許多領導所忽視,在他們看來“發(fā)號施令”要比說教來的簡單直接,但在很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面對他人,而不是面對直接下屬的時候,“發(fā)號施令”可能不會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力。
說教,不僅是一項重要的領導技能的技巧,也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領導格局和領導水平。實際上,那些**的領導人都是非常“會說”的人,像***、柳傳志、史玉柱等,沒有一個不是能說會道的人。史玉柱“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就收腦白金”簡單的一句話激發(fā)了廣大消費者十余年的購買欲望,柳傳志游說于政府、媒體的能力也不容小覷。
***的“說教”更是***,進入井岡山,他很快就和占山為王的袁文才和王佐打成一片;長征途中他成功爭取了王稼祥和張聞天二人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持,使得他重新進入黨的***高領導層;到了延安以后,他親自寫信給張學良,***終實現(xiàn)雙方“休戰(zhàn)”,并恢復“經(jīng)濟通商”。
相比而言,蔣介石的表現(xiàn)就遜色多了。1936年10月,蔣介石親自到西安督促張學良進行第六次“剿共”,他對士兵們說:“現(xiàn)在不要談論日本人的威脅,任何只談抗日不談剿共的人都不是中國的士兵。日本人還遠著呢,可是***就在我們眼皮底下。”
《***傳》作者羅斯·特里爾對此這樣評價說:蔣介石的這一次談話說明他已經(jīng)失敗了一半。果然,就在他說完這句話不久,12月12日,發(fā)生了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西安事變。他不僅沒有說服自己的士兵,反而被自己的士兵扣押了。
可見說教是多么的重要。正如美國知名組織行為學***斯蒂芬P.羅賓斯在《管人的藝術》中說到的,“如果有一項技巧能區(qū)分成功的政治家與不成功的政治家,那么這項技巧就是勸說他人的技巧。”
第二,你要懂得予人好處
如果你認為只要自己會說就一切OK了,那么你的想法就難免有些太天真了。韓國知名經(jīng)理人樸鐘和認為,人際關系***重要的要素就是利益。給那些您希望和其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人以某種利益,是建立正確人際關系的***秘訣。
盡管這話聽起來有點兒冷漠或者缺少人情味,但人心就是這樣。
《聯(lián)想風云》作者凌志軍談到:“柳傳志治理公司的基本邏輯之一,是相信人的本性中具有追求利益的特征。”
80年代在柳傳志一家7口人住在12平米房子的情況下,他首先為倪光南和陳大有解決了三間一套的住房。1992年,他又以貸款購房的方式為72名年輕人解決了住房問題,這在當時的北京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36歲的李曉楓對記者說:“我很幸運,居然買到一套三居室。我的同學在別的單位工作,雖有博士學位和副教授職稱,但***近才分到一居室。”28歲的郭為私下里說的更干脆:“老柳這次如果給我一套房子,我這一輩子就交給老柳了。”
對此,柳傳志是這樣解釋的,在早期公司內(nèi)部人事矛盾激烈的時期,我就采取了一個辦法,讓所有人車坐得更好,房子住得比我還大,錢多多地發(fā)。我全都給你了,那我剩下什么?我就剩下領導的權(quán)力,我就可以領導你。
“我全都給你了,那我剩下什么?我就剩下領導的權(quán)力,我就可以領導你。”柳傳志一番樸實的話語卻道出了領導的真諦!
他人為什么喜歡你,他人為什么恨你;他人為什么追隨你,他人為什么拋棄你,這一切都是因為“利”在其中。
第三,你要有冷酷的一面
作為一個有所作為的領導,你必須要有“冷酷”的一面,只有這樣才可以增加你的威力,讓他人對你心生懼意,從而讓他人能夠接受你的影響。正如馬基雅維利說的,君主應當讓人畏懼,而不是被人愛戴。盡管這樣的結(jié)論讓人感到有些寒意或者不能接受,但卻是非常實用的法則。
關于這個問題,我曾經(jīng)做過一些仔細的觀察,對許多身邊領導人的職位、業(yè)績、聲譽、性格等進行分類分析,發(fā)現(xiàn)“性格”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因素。那些作風強勢,說話辦事獨斷張狂的領導人,即使有許多的人并不喜歡他,甚至背地里大家都會為他羅列出諸多的“不良品行”,但他們依然很有權(quán)力,不論是對上,對下,還是對同事都擁有比較強的話語權(quán)。包括他的下屬,以及他所領導的部門在組織內(nèi)也會變得更加有影響力,在獲取和爭奪組織資源也相對占有更多的先機和便宜。而那些性格柔弱的領導人,盡管會受到周圍人的喜歡,但卻在組織內(nèi)缺乏影響力,包括他的下屬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冷酷會為你贏得更多的支持力量,不管是主動的追隨,還是被動的服從,都會讓你有更多的表現(xiàn),從而增加自己的業(yè)績,并為組織和周圍的人帶來積極的變化和進步。
不要放棄冷酷,放棄冷酷就是放棄你的影響力。盡管很多人并不認同這一觀點,但我深信,在一個缺乏敬畏的組織內(nèi),在一個動不動就挑戰(zhàn)組織***的企業(yè)里,是不會有良好的秩序和效率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