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紀實攝影?
時代 Icon
我們能讓時間停下來嗎?能把時間收藏在一個小盒子里,不讓它偷偷跑走嗎?
追趕時間之外,總有人會試圖與它對抗一下。護膚品和醫(yī)美、詩歌和油畫。攝影也是如此,將時間壓縮成一張紙。有的是一瞬間,有的是亙古的本質。
那我們在一張照片里,看到了什么呢?我們在紀實攝影里,看到的「真」又是什么呢?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就算是攝影圈之外的人,都可能聽過一個概念,決定性瞬間。這出自 1952 年布列松的同名著作,這本書直到現(xiàn)在都還是紀實攝影的圣經。法語里叫《Images à la Sauvette》,意思是「偷偷摸摸地在慌忙情況下的照片」。
1957 年,布列松在接受采訪時說,「拍攝的那一秒是個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瞬間,你所構建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給你的,并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便是攝影師所創(chuàng)作的,哦......是的,就是那一瞬!一旦你錯過,它將不復存在?!?/p>
他有大量的作品,都輔佐著這種定義下的「紀實」。
這位法國攝影師,出生在巴黎近郊的一個有錢家庭,爸爸是紡織廠廠長,媽媽是地主。所以在 19 世紀初,別人都在愁吃飯這件事的時候,他已經接觸藝術了。
從小學音樂不成功,他就開始跟著叔父學油畫,但一戰(zhàn)打響后,也就暫停了。19 歲時,他進了一家私立藝術學校,之后又進入劍橋大學攻讀英國藝術、文學。直到 1930 年,他開始了攝影創(chuàng)作,同時間也在非洲服兵役。但由于生了場重病,***后只有 7 張照片保留下來了。
回到馬賽后養(yǎng)病期間,他看到了匈牙利攝影師 Martin Munkácsi 的作品,《坦噶尼喀湖的三個男孩》,開始有了攝影的沖勁。也就是這段時間里,他擁有了一臺 50mm 鏡頭的萊卡相機。創(chuàng)作風格和設備,就是在這時定下來的。
1931 年開始,他去了柏林、布魯塞爾、華沙、布拉格、布達佩斯和馬德里...不斷地在報紙、雜志、書籍上發(fā)表作品,第二年就在紐約開辦了他的第①次攝影展。聲名大噪時,他的作品里,基本看不到有關法國的內容。
《LIFE》是美國一本和《時代》同地位的老牌雜志,布列松在成名后作為簽約攝影師,為其工作超過了 30 年。而這期間,他經歷了二戰(zhàn),在德國戰(zhàn)俘營里被困兩年多,逃跑后加入巴黎的地下組織; 他在印度用照片記錄了 1948 年甘地葬禮;也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西班牙內戰(zhàn)、巴黎學生運動...
完全從之前的「公子哥」變成了一個戰(zhàn)地記者,這也讓他的作品開始聞名世界,被譽為 20 世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及現(xiàn)代新聞攝影的創(chuàng)立人。
二戰(zhàn)結束后,他又去了墨西哥、加拿大、美國、印度、日本...1954 年,斯大林逝世,布列松成為了第①個被允許進入蘇聯(lián)的西方攝影記者。世界上哪里在變動,他就拿著相機去到那個地方。
布列松偏愛黑白攝影,常用的是萊卡 135 旁軸相機與 50mm 鏡頭。他反對裁剪照片與使用閃光燈,認為不應干涉現(xiàn)場光線。他在某種程度上堅持著「眼見為實」,所以大部分人在他的照片看到的就是當下、過去的具體事件、城市、人物。
1947 年,布列松和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喬治·羅杰和比爾·范迪維爾共同創(chuàng)辦了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都是一群當時***有名的新聞攝影師。至今,瑪格南都是很多攝影師的圣地,因為在那里,攝影師能自由創(chuàng)作,不會被催稿,只要有足夠深度的報道,無論是家庭、毒品、宗教、戰(zhàn)爭、犯罪、政府和慶典...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各種動蕩的他,在暮年之際慢慢退出了職業(yè)攝影行業(yè),更多時間投入在了繪畫中,相機也都不再使用,直到 2004 年他在普羅旺斯去世。
在他作品里看到戰(zhàn)爭與和平,而在這之外再看這個攝影師,戰(zhàn)爭中他流盡鮮血,和平中卻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