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呂布 Marc Riboud
1952 年,布列松在巴黎和馬克·呂布第①次碰面。馬克比布列松小不了多少,兩個人在攝影前的發(fā)展路徑也差不多。他在法國里昂出生,14 歲開始拍照,拿的是父親給的柯達相機。二戰(zhàn)期間,積極地在投入法國抵抗運動。
1951 年后,他才開始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之后成為了瑪格南圖片社***重要的成員之一。***著名的就是這張在 1967 年拍攝的照片,當時在華盛頓舉行一場反戰(zhàn)示威,一位女生手拿一朵鮮花,站在了手持刺刀的士兵面前。
如果說布列松把紀實放在新聞上,馬克則是更多在關注生活日常。
而在這其中,在「中國」拍攝的作品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1957 年元旦,他拿到了中國的簽證。當天就從香港入境了內(nèi)地。此后就開始了他為期 5 個月的長途旅行。而在那之后的數(shù)十年里,他 22 次訪問中國,見證了新中國的變遷。
馬克·呂布同樣也是使用萊卡的旁軸相機,但焦段選擇的是 35 mm。直觀感受上,他的作品沒有布列松的那么理性和克制。他會利用很好的構(gòu)圖來把握瞬間,也善于取一些戲劇性的光來烘托主題。
他曾說,「只喜歡拍攝很細節(jié)的東西,因為上帝是存在于細節(jié)中的?!?/p>
比如他***著名的照片 Eiffel Tower Painter,粉刷匠在巴黎鐵塔上像舞蹈一樣,遠景則是低矮的城市。有人看到了危險,有人會質(zhì)疑這是一種擺拍,但大多數(shù)人看到的還是一種自由。
▽
南·戈爾丁 Nan Goldin
攝影里的真實,除了攝影師之外,其實沒法界定,也沒必要。有人關注新聞,自然會有人關注新聞之外的事,比如自身。「私攝影」就是其中一種,而南·戈爾丁被稱為這一派系的鼻祖。
她出生在華盛頓的一個猶太家庭。1968 年,她剛滿 15 歲,老師介紹她去學攝影,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20 歲的時候,她在波士頓辦了第①場個展,作品都是她認識的同性戀、變性人的肖像。而那些都是一個開放年代的屬性標簽。
而這也開始形成了她的個人風格,以直觀的肖像來記錄周邊朋友的生活,尤其是社會中的邊緣人群。
7、80 年代的紐約,滿大街都是朋克、新浪潮、亞文化和毒品,大家投入在接連著的狂歡里。而這些日常都被戈爾丁用相機記錄了下來,***后還做成了一本影集《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作品里充滿著毒品、暴力、性沖突、性生活。普遍以現(xiàn)場自然光來拍攝,視覺上甚至算得上唯美,但人物上的原始力量又有著巨大反差。尤其在上世紀 90 年代后,作品里很多拍攝對象都***于毒品、艾滋時,這段記錄添了更多的復雜情緒。
但她并沒有打算停下來,她開始記錄自己的愛情、嬰兒、變裝皇后、酒吧里的女孩兒...用她的影像補充著被主流價值觀忽略、歧視的一群人。
這種「私攝影」,和新聞攝影相似,同樣保持著客觀性,但又會加入很多主觀性的體驗、情感,有種從「我替你說」到「我替我自己說」的轉(zhuǎn)變。
而人們在作品里,看到的已經(jīng)不再是眼睛所見的那么單純了。
戈爾丁曾說:“我只拍攝我非常熟悉的人……我不是通過攝影尋找美的事物,只是把我所看到的那個人拍攝下來。雖然有人說攝影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但對我來說,拍攝照片是觸摸、愛撫我眼前的這個人的一種行為,是我自己特有的表達我的敬意的一種方式。照相機在那個時候就是我的眼睛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