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一旦制定,就不要頻繁變動,要長期堅持貫徹。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要尋找合適的人,并充分授權。
好的***,總是不斷去尋找和挖掘***的人才,并能夠根據其能力的高下,將其放在合適的位置,同時制定相匹配的獎懲制度,來管理授權風險。這樣,作為***,就可以抽出大量的時間去思考重大問題,會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這樣的***,在企業(yè)員工的眼中,屬于“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類型,只有在重大場合才會出面,平時是見不到的。
你是這樣的***嗎?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次一等的***,人們愛戴他、稱贊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蔑視他。
當年,劉邦和項羽都看到過秦始皇巡視天下的威風,項羽脫口而出:“我能夠取代他!”劉邦則看得眼珠子都圓了,情不自禁地說道:“大丈夫就應該這個樣子??!”這就是他們最樸實的價值觀。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了這兩個***的不同結局——一個烏江自刎,一個成就霸業(yè)。
在項羽看來,他追求的目標就是“我能怎么樣”——我取代了始皇嬴政,就能享受他的威風。所以,項羽的最大失敗,就是始終在“小我”的圈子里打轉,放走韓信,氣死范增,兒女情長。劉邦追求的目標,則是另一種方式——大丈夫就應該如此生活,如此精彩。所以,他建立了一個以蕭何、韓信、張良為核心成員的團隊,這些人都想成為大丈夫,活得精彩。勝利,自然也就屬于劉邦了。
劉邦入關,約法三章,關中父老皆稱其善,親而譽之。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三月煙霧不絕,關中父老皆稱其惡,畏之侮之。
當然,親而譽之與畏之侮之的尺度很難把握。春秋時期讓鄭國成就霸主地位的一位叫子產的政治家,對這幾種尺度的把握非常到位。
他從政的第一年,老百姓怨恨他,恨不得想殺了他;可從政到第三年的時候,老百姓都在擔心,萬一子產死了,誰能保障他們的利益?當子產病危時,他對繼任者說:“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夠以寬大來使百姓服從,德行次一等的人不如采取嚴厲的政策。你看火很猛烈,百姓看見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很柔弱,人們因親近喜歡而輕視它,所以,很多人死在水里。因‘寬柔很難’。”子產死后,繼任者不忍心嚴厲,而施行寬柔,結果,鄭國強盜很多,繼任者很后悔沒聽子產的忠告,于是開始嚴厲鎮(zhèn)壓,鄭國治安明顯好轉。
親也罷,畏也罷,這都是表象,關鍵在于作為***的你,所構建的“道”希望達到什么效果。你必須根據你自己的具體情況,來選擇自己的“道”。每個人的“道”都不同,但其本質是一樣的。
在這里,次一等的***,其公司核心價值觀和公司戰(zhàn)略都沒有問題,但由于不能找到合適的管理者分擔自己的工作,很多活只能自己干。給下屬幫助,培養(yǎng)下屬的各種能力,直至下屬成長到他所希望的程度。
再次一等的***,由于自己的能力問題,還不敢充分授權給別人,來代替自己行使一部分權力,事必躬親,錯了罰,對了獎。親歷親為的結果,容易讓下屬畏懼而不是敬服。
最次一等的***,心胸不夠,能力不足,眼光不準,決策錯誤經常導致下屬做無用功,甚至愛猜忌、易發(fā)怒。時間一長,下屬自然會心生怨言而蔑視他,認為他沒有能力來領導和管理自己。
企業(yè)里產生的許多矛盾,皆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