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從家到單位,我都要用大約50分鐘的時間來行10公里的路程,這其中包括在三個鐵定需要漫長等待的路口“見機穿梭”,在大半段通暢的快速路竭力縮短時間,并在幾條路況不定的小道中做出最快最明智的選擇。
每當(dāng)這時,我都要在車?yán)锓判┐碳さ囊魳穪砑钭约旱纳窠?jīng),并力求在這循規(guī)蹈矩卻又變化萬千的征程中尋找樂趣。慢慢的,也便能在“征程”中自得其樂,還時不時的會獲得些零星的感悟。今天,忽然想起大前研一曾經(jīng)的一個比喻,說管理就像開車,于是想把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關(guān)于熱車
很多汽車方面的專家都指出了“熱車”的重要性,于是我有一陣和很多朋友一樣,也熱衷于熱車這項活動。但是,堅持了一個月下來,發(fā)現(xiàn)車本身并沒有好開多少,但是油費卻比以前多出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熱車,我每天要多犧牲15分鐘的黃金睡眠時間,這給了我不小的壓力。因此,我最終決定把熱車的時間從10分鐘減少到1分鐘,甚至后來來不及就漸漸不熱了。一開始覺得有些對不起車,但慢慢的也就心安理得了,并且因此覺得自己的生活都輕松了很多。
在管理上,我們或許也時常被這樣的“機會成本”困擾著。也就是說,明知道有些事做了是好的,但做起來又確實是一種負累,但還是堅持去做。之所以是負累,是因為它讓你與此同時放棄了做一些你認為更重要的事情的機會,從而令你變得壓力重重。而強制著你做這些事情的力量,無非是輿論的導(dǎo)向和知識給你的固有邏輯。一旦你決心沖破這些固有的思維壁壘,你便自動獲得了另外一個最好的選擇。
人生有限,我們做管理的時光更有限。所以,我們或許應(yīng)該多做一些真正的“自由選擇”,別讓你的機會成本高過你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情。當(dāng)然,這個中的價值還要你自己來“堅定的衡量”。
為別人創(chuàng)造空間,他們會為你讓出通道
早上開車趕路沒有不搶的,不搶就意味著不能準(zhǔn)時到達。但是,我經(jīng)??吹胶芏嗳藫尩暮苡薮?,從而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危險卻沒有贏得時間。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人在遇上橫向通過的車輛和行人時都會猛加油門,力爭在對方的前面搶過去,但往往橫向通過的距離比主路上的縱向要短,所以最終造成的結(jié)果就必然是雙方頭對頭趕在一起,隨著一聲急剎車,后面便是相互的謾罵。
其實,如果試著把對方前面的空間讓出來,向著他們的后方加速,你可能會看到截然不同的情景:橫穿者以更快的速度橫穿,而你則以更快的速度從他們的后方通過。也就是,你給了他們需要的空間,他們也同時為你讓出了通過的空間,然后大家皆大歡喜。
在管理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無論是競爭者、合作伙伴、還是員工,我們要清楚的知道,每個人生來都是想贏的。因為想贏,所以每個人都會想搶,你不讓他們搶到,他們就不會讓你好過。競爭者和你搶的是市場、合伙人和你搶的是利潤、員工們和你搶的是自由,如果你一味的和他們?nèi)テ辞懊娴穆?,那結(jié)果必然是兩敗俱傷。與競爭者避開爭奪的鋒芒,也許他們會為你讓出一片怡人的藍海。為合作伙伴讓出一些利潤,也許你能就此加強信任和你自己話語的分量。為員工們多讓出一些自主的空間,你肯定會得到他們更多的智慧。
速度越快,看的要越遠
有個剛學(xué)車的朋友和我說,他車一開快了就心慌。家人也在每天早上囑咐我,別開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也有人說,司機越有經(jīng)驗開的越慢,開的慢才是駕駛技術(shù)的體現(xiàn)。
我也不是個愛飆車的人,但是鑒于“不想起得太早又想準(zhǔn)時到達”這個實在的需求,我還是不得不在路程上飚起現(xiàn)實允許的最快速度。
與此同時,我認為“快”其實并不是事故的隱患,而真正的隱患應(yīng)該是速度與操控能力的不對等,而操控能力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