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獲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
2021年9月,《時尚芭莎》雜志電子刊MiniBAZAAR與**衣冠·揚眉劍舞團隊合作,發(fā)布了封面大片“千年,變與不變——漢服復興”,跨越漢、晉、唐、宋、明五個朝代。在發(fā)布了大片后,#芭莎超模漢服封面#微博話題在不到10小時內(nèi)就獲得了近1200萬的瀏覽量,至今累計了5270.4萬的閱讀量與3.3萬的討論度。
微博話題#芭莎超模漢服封面#數(shù)據(jù)
時尚和漢服這兩個圈子看似不會重合,但是細想想似乎又是最應該發(fā)生關聯(lián)的,尤其是在提倡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當下。擁有國外版權的時尚雜志一直貼著“現(xiàn)代”的標簽,我們很難把它和倡導傳統(tǒng)美學的漢服圈聯(lián)系起來。我想這也是這次話題引發(fā)這么熱烈的討論的原因之一。
時尚雜志的漢服封面為什么能破圈,引起漢服圈、時尚圈、學術圈的共同討論?漢服與時尚攝影該怎么并存?媒體在其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今天我們邀請到了MiniBAZAAR 9月刊漢服封面的總策劃王昊、時任《男人裝》時裝總監(jiān)的余凌遠、蜃樓志團隊中的吳奕成@魚湯小哥哥,共同討論時尚攝影對于漢服的探索、嘗試。
時尚媒體涉獵漢服
那是2013年……
不難發(fā)現(xiàn),有關漢服的討論在近年來越來越高,微博上#漢服#話題已突破了63.1億閱讀量,而另一個有關話題#漢服攝影#也有14.5億閱讀熱度。隨著主流時尚媒體對漢服討論度的提升,似乎看到了漢服正式成為**時尚文化標識,也證明了在**土地上由西方主導的時尚風向開始轉變,**本土時尚及消費者逐漸擁有了自己的時尚話語權。
漢服進入時尚圈的時間并不長,最早一期的雜志內(nèi)容可以追溯到2013年《男人裝》的春夏增刊,那無疑是國內(nèi)時尚媒體嘗試漢服專題的先驅案例。當時負責這組拍攝的余凌遠并不知道他所拍攝的服裝將會成為日后**本土時尚的流行大趨勢。10年前漢服的概念不像現(xiàn)在這么普及,也沒這么多人關注。對于當時的余凌遠來說,他只是想做一個**男性服裝的別冊,討論**男性的傳統(tǒng)服飾。
《男人裝》2013春夏時裝增刊——《復興!華夏風貌》
當時在余凌遠的概念中,將西裝與漢服做了一些比較?!拔餮b的結構跟西方雕塑是很像的,工序特別復雜,也是偏立體的。但是**的服裝比較有趣的是,它幾乎是片狀的,我覺得很有意思。正好我們認識**古代裝束團隊(現(xiàn)裝束復原團隊),就向他們借了三套衣服對應漢、唐、明三個朝代,我覺得我們可以試著簡單地拍一下?!?br/>
10年前,社交網(wǎng)絡不像如今這么活躍。但在當時這3張成片也突破了漢服圈的審美規(guī)范,甚至引起了媒體界的關注?!吨腥A遺產(chǎn)》總第112期也將其中一張作品用作了雜志封面。
《中華遺產(chǎn)》總第112期封面
余凌遠認為現(xiàn)在很多攝影師、媒體都在嘗試,試圖認真地解決這個命題,這件事本身是很值得認可的?!拔矣X得國內(nèi)攝影師嘗試拍**主題的方式很多,但是‘怎么樣呈現(xiàn)’是個問題。10年前我們只是做了一個最簡單的拍攝,稱不上是一組大片。但是現(xiàn)在我們也在思考漢服這個選題。比方說有的攝影師喜歡后期調(diào)成發(fā)黃的顏色,做仿古感覺。但當時的繪畫顏料都是很鮮艷、明亮,色彩飽和度高的,所以刻意仿古的方式究竟對不對?實際上我們傳統(tǒng)的很多審美沒有大家想象的婉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認知上的問題。”
“另外,我們現(xiàn)在對于很多東西的復原不夠講究,比如道具是不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朝代,動作適不適合,以及某套服裝出現(xiàn)在什么場合、什么階級,作用是什么……大家在拍攝的時候需要思考這些,更需要了解全面。另外,我認為時裝拍攝是需要構建氛圍感和場景帶入感的,例如在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烹茶、焚香這種細小的道具的點綴會讓人更相信故事?!?/p>
《男人裝》2013春夏時裝增刊——《復興!華夏風貌》
《男人裝》2013春夏時裝增刊——《復興!華夏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