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特別像這系列的一個點題。我們現(xiàn)在看它,會覺得好浪漫、好美,但實際上這是他們生活必須經歷的艱難。
這是一片鹽堿地,有個工人在工作,西北的風沙特別大,把他身上全部變成了白色。他像一座雕塑、一個烙印,讓我們要記住他們的生活方式。
木格拍攝《沿墻而行》使用的攝影器材:星座TOYO VIEW 8X10雙軌相機,尼康NIKON W300mm /F5.6鏡頭;備機:林哈夫Linhof MASTER TECHNIKA 4x5雙軌相機 ,施耐德 APO-Symmar MC 150mm/F5.6;膠片:柯達KODAK PORTRA 160
大畫幅相機操作非常的緩慢,調整你的上弦、對焦,光圈、快門,片夾上,然后按快門,一天頂多拍2-4張照片。
我選擇自駕和大畫幅相機,都是希望觀察的速度、和土地、和人接觸的方式能更慢一些。因為用這樣的相機拍攝人物必須要和人溝通、互相認可,所以***后的照片不是偶然的結果,而是雙方商議、合謀的結果,呈現(xiàn)***佳的狀態(tài)。
行車記錄儀畫面
同時我會有一個行車記錄儀,把沿途所有所看到的東西都記錄下來。我想把這種客觀的凝視與我主觀的觀察,并置在一起,告訴大家這些地方是這樣存在的。
《塵》靜物攝影系列
“家”是一切的核心
“家”是我整個作品的一個核心。比如《回家》對我來說,三峽不是***重要的,我的記憶和家鄉(xiāng)的變化才是;《回家》是從自身感受出發(fā),而《沿墻而行》是以觀看作為前提,觀看當下的中國,看我們的大“家”。
我跟夫人遠遠是2006年經朋友介紹認識的,生活簡單,現(xiàn)在有兩個女兒。我們家是在成都的西邊,金沙遺址附近,房子在三樓,有一個平臺,能夠和自然去產生一些互動。孩子出生后,我開始花更多時間回到家里去持續(xù)創(chuàng)作,拍攝靜物。
木格靜物攝影新作
木格收藏的器物
拍攝《沿墻而行》的過程中,我可能每拍五天會休息一天,那一天也沒啥事,去逛逛古跡和古玩城。小地方的古玩不是出自名家的,很多物件都是民間的傳承品,從幾百年前傳承到現(xiàn)在,非常珍貴。
這些舊物多少會有破損,帶著時間的痕跡,我拿回去做個壺承、插個小花,用到生活里面。
它們的氣場以及物件的美感,在反復凝視以后,帶給我特別大的觸動。
木格在暗房創(chuàng)作
我現(xiàn)在收藏這些器物,可能近6000件,大部分是瓷器、木頭和石頭,***貴的幾萬塊錢,***便宜的可能5塊錢的都有。
起初都是作為我生活的用品,我在拍攝靜物的過程中受到了日本藝術流派“物派”以及雕塑藝術形式啟發(fā),也收藏了一些早期日本、韓國的器物書籍,我就在想把我的器物也當成創(chuàng)作的素材。
遼代的白瓷大罐,上面有很多鋸釘,這是很傳統(tǒng)的一個工藝,你可以想象這位主人特別愛惜、反復做了很多修補,這種痕跡是我特別在乎的。我也開始通過攝影、創(chuàng)作,去把這個物件它本身的美和氣息呈現(xiàn)出來。
明代山西的一些酒瓶,當時民間的窯口燒制可能沒有那么精致,所以經過時間的變化以后有很多青色、抽象的圖案,小孩說特別像莫蘭迪的畫。
《三十個石球》和石球這一組主要是石球、磁球,有些可能是以前戰(zhàn)爭里用到的工具。因為對這些球的喜愛,延伸出來《三十個石球》這張作品,在暗房里面做了印相,根據(jù)石球的形狀產生不同的抽象圖案,它是通過另外一種表達形式,成為我生活里面的一個存在。
木格靜物攝影新作
木格堂《非相》展覽
當我把相機這種工具放置在家里面,它可以把我對于家的感受、痕跡記錄下來,幫助我重新去認知自己、家庭和生活。
創(chuàng)作里面***重要的還是與自我的斗爭。未來我還會把《回家》項目持續(xù)下去,把器物和我作品的結合做得更詳細。我們***新的嘗試,是在木格堂的展覽空間中把照片與器物和家具、繪畫和雕塑結合,探索作品在空間里面新的表達。希望未來,能把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推廣到不同的城市和空間中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