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舒勒(Kristian Schuller)是一名時尚攝影師,但我更愿意稱他為一場華麗盛宴的導演。
他巧妙地運用著色彩與光線,將前衛(wèi)的服飾、夸張的肢體動作與動物、降落傘等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元素進行組合,重構出一個奇異空間,打造充滿質(zhì)感與張力的畫面。觀賞他的作品,人們仿佛看到一場精彩戲劇的靜幀瞬間,又像是舞臺劇落幕前的狂歡時刻。
在美國的時尚領域,舒勒的名字人氣很高,不少模特因與他的合作而身價倍增。在他的作品中,女性似乎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舒勒對女性的探索與呈現(xiàn)始終貫穿于他的不同系列。
但有趣的是,我們看到的畫面遠非人物肖像那樣單一與直接,模特也決不是畫面的唯一主題,介由她們的肢體與情緒,舒勒試圖傳遞出自己對世界和客觀存在的認知與體驗。
出生于羅馬尼亞的舒勒,童年時期便與家人移居德國。他的父親在劇院工作,母親是一名教授藝術與紡織工藝的老師,這似乎能夠為我們解讀舒勒攝影風格的源頭提供一些線索。
他曾師從時裝設計大師維維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與有著“時裝攝影教父”之稱的弗朗茨·克里斯蒂安·岡拉克(Franz Christian Gundlach),后經(jīng)伊莎貝拉·布羅(Isabella Blow)推薦來到倫敦的 CondéNast 出版公司,并相繼與各種時尚雜志和商業(yè)客戶開展國際合作。目前,他已經(jīng)出版兩本攝影集,并在世界各地的畫廊舉辦展覽。
舒勒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標簽。作為一名時尚攝影師,他的拍攝手法與創(chuàng)意可以毫無章法可循,但相似的,是他作品中極強的敘事性。一切源于自然的元素都可能被舒勒所運用,如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被忽視的詩詞一般,意象在人們解讀其作品時成為非常重要的線索。
例如,在許多畫面中,織品的柔韌和飄逸與女性的柔美相得益彰;風與沙塵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神秘與力量;而在以馬戲團為主題的系列作品中,動物元素的出現(xiàn)也給予讀者多種解讀的可能。
在舒勒的語言體系中,攝影成為講述故事、表達情緒的重要工具。來自真實生活的體驗是舒勒創(chuàng)作靈感的基礎,他以靜態(tài)影像為載體,導演了一場人間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