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一座晚近成長起來的城市,五方所居,華洋雜處,婚慶禮儀很少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
明清以來,嫁娶“不拘六禮,但以通媒為定,不計財禮,不侈妝奩”?;閮x也相對簡單,新婦“黎明冠髻入門”,行合巹禮,拜天地,謁家廟,認大??;婦家提供三天的飯食,整個婚禮就算完成了。而且嫁娶多在除夕舉行,所以天津至今留有“又娶媳婦又過年”的民諺。
及至清代中葉,禮儀日漸繁復?;榍跋纫獡Q帖(姓名),請庚(生辰),再將寫明迎娶日時的“時書”送女家“請日子”,女方則先期把衣飾器皿等送男家“過妝奩”。迎娶之日,男方送衣服冠帶到女家“催妝”;名柬則隨彩轎而至,謂“到門帖”。新婦過門,北禮坐床三天,拜祖先、分大小;南禮當日與新郎闔家見面,大抵說,北禮簡而南禮繁。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即天津婚慶不太循規(guī)蹈矩而是追求火爆,近人高凌雯說:“天津有婚喪之事而無其禮,所謂婚喪賽會而已;有慶吊之文而無其意,所謂慶吊會食而已?!笨梢姟百悤敝L與“會食”之舉,由來已久。
辛亥革命后,西禮結婚引領時尚,婚禮馬車開始取代花轎。車行老板刻意制成轎式迎親彩車,繡四季花卉,裝五色電燈,以示四時平安,五世昌盛。車內另備花轎一頂,以備宅院深遠或僻巷狹窄、馬車不能到門使用;當然也可陳于院內,以符“亮轎”舊俗。
經過五四運動,自由戀愛興起,即便是中西合璧的婚禮,也不再受年輕人的青睞;去教堂舉行簡單而莊重的婚禮,乃至集體結婚,成為一時風尚。當時有竹枝詞說:“指環(huán)互換結同心,不用交杯酒再斟。賓致賀詞主申謝,堂前應節(jié)奏風琴?!?br/>
解放后大規(guī)模破舊立新,婚慶禮儀返璞歸真。一般來說,男女雙方結婚之日,買點喜糖,親友同事集資送些日用品,由單位領導主持,舉行個簡單儀式,就算“禮成”。搭帆布棚,支鍋做飯,招待親朋,反倒是“文革”后期興起的事情。
改革開放之初,生活水平稍有提高,“三轉一響”(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后改電視機)與四季服裝,成為婚禮的時髦必備??桃庾非笾啵[出許多笑柄;當年,相聲大師魏文亮的《要條件》,對此進行過辛辣的諷刺。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擇日大辦婚禮開始盛行,婚慶公司應運而生,迎新車隊日漸豪華,禮花禮炮愈放愈烈,婚禮大廳姿彩萬端,名嘴主持風格各異,婚宴檔次日漸提升,且至今不衰。
婚慶禮儀,自古就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從一個層面反映出社會生活與社會文化的改變,非常值得我們重視與研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黑光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