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充滿變數(shù)的一年,在這一年當中我們共同經(jīng)歷了一些令人難忘的時刻,得益于所有熱愛生活的影像創(chuàng)作者們將故事“濃縮”成了照片,將每個暖人心弦的好故事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2021 vivo VISION+手機攝影大賽為創(chuàng)作們提供了一個分享交流的平臺,其中志愿者王旭的一幅作品引發(fā)了極高的社會關注,影像所傳遞的人文關懷在這幅作品上得到了詮釋。
解海龍為照片命名
在高原義診的活動當中,王旭成為了一位光榮的志愿者。他抓拍了一位來自高原的唇腭裂小女孩土登卓瑪在義診中回眸的瞬間,正是這張照片引發(fā)了許多人的情感共鳴。而這幅作品還得到了著名人像攝影師肖全和希望工程影像標志“大眼睛”的知名攝影師解海龍的點贊,解海龍還為這幅作品取了個名字——《口罩里的微笑》。解海龍是一位專門記錄當代人生存狀況的攝影師,許多年前他從貧困山區(qū)抓拍的作品,讓貧困孩子得到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希望工程的落實終于改寫了她和無數(shù)個孩子的人生。這次他也肯定了王旭的作品,希望能讓更多人關注到公益事業(yè)。
肖全肯定影像具備力量
肖全作為**知名的人像攝影師,對人像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拍攝《我們這一代》開始,就拍下了眾多文化藝術圈名人的照片,憑借著作品豐富的內(nèi)涵讓他獲得了“****的人像攝影師”的殊榮。在今年的2021 vivo VISION+手機攝影大賽中,他也擔任了本次大賽的評審,而王旭的這幅作品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認為“攝影師把他對高原兒童富有關愛的觀察,傾注在紀實人像特寫中”, 并相信這種人文影像具備有“觸動人心的力量”。
影像傳遞希望,作者回應作品獲獎
得益于王旭的這張照片,小女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并且在慈善人士的幫助下,土登卓瑪已經(jīng)順利接受了唇腭裂修復手術,術后恢復良好。當時王旭作品《高原上的義診》在大賽上獲獎后,他謙虛表示:”如果有攝影同行在義診現(xiàn)場,可能拍攝到的作品會比自己的更具感染力。“同時他也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加入到公益事業(yè)中來,正是這種想法讓他認同了VISION+影像計劃“人人都是創(chuàng)作者”的理念。
在這屆vivo VISION+手機攝影大賽中,我們也見證了許多具有人文關懷的優(yōu)質作品,也傳遞出VISION+影像計劃更深、更廣的人文精神。其實每個人都能通過影像去傳遞希望、傳遞力量,這也與vivo的愿景相同:希望每個人能拿起手機去記錄身邊的生活點滴,傳遞移動影像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