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于公眾號:膠卷迷俱樂部
未經(jīng)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你們覺得這2張照片算不算藝術?
問題1
一定有人覺得是,有人覺得不是。請大家把這個時候的想法投在下面投票的第一個問題中。
問題2
以上這兩幅作品,都是荒木經(jīng)惟的作品,當你知道這兩張照片是有名的Araki的作品后,你會如何認為呢?請大家把這個時候的想法投在下面投票的第二個問題中。
不知道到這個問題后,是否會發(fā)生一定的反轉?很可惜微信不能把投票拆開,所以大家只能遵從自己的內心來完成這3個問題。
問題3
可是,這兩張作品是荒木經(jīng)惟為普拉達拍攝的廣告片。這個時候,你又怎么想呢?請大家把這個時候的想法投在下面投票的第三個問題中。
很遺憾,從心理學來看,由于三個問題沒有被分開而是放在一起,所以后面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大家對之前問題的判斷,不過我們還是來投票吧。
之所以要研究這個毫無用處的問題,不為了讓我們的藝術認知提升分毫,但若果我們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確能夠發(fā)現(xiàn)更多美,獲得更多快樂,也許是痛苦。
寫這篇文章的源頭來自我看過的一小段過時的視頻,大概是2020年疫情期間流行的,臺灣的藝術史專家徐小虎,這位有著極強傳統(tǒng)藝術史功底,精通日語,英語的老頑童,痛批村上隆,草間彌生是假的藝術家,做買賣。這兩個人都是這些年比較有名的日本藝術家,但徐小虎的話講得是比較兇的,她直接說草間彌生的畫不是因為精神,而是因為神經(jīng)(草間彌生患有嚴重的精神病)。這兩人是同齡人,這么啪啪打臉,硬去撕皇帝的新衣,那還是要勇氣的。
畢竟,皇帝并不會承認自己沒穿衣服,卻總是將說出事實的人處死,畢竟他還是皇帝。而那些起哄的人,更容不得真實的存在,因為他們即不想被處死,更不想面對愚蠢的自我。
草間彌生那種藝術形式,即包含著現(xiàn)代藝術的抽象,卻也用大眾可以理解的形式展現(xiàn),它總能刺激到你,去看草間彌生展的人都會被大紅大綠的色彩刺激到,就好像你醞釀了很久,忽然有那么一瞬間迎來高潮。
但高潮過后呢?
我相信許多人,甚至可以說是絕大部分都會對高潮前那個讓自己激動不已的東西……
毫無興趣。
我想這就是逛博物館和逛藝術展的區(qū)別。畢竟為累世所承認的藝術往往被凝固在博物館,美術館里,而藝術展總是比較新的,比較火的,還沒有從空氣中落灰之物。
沒有人可以定義什么叫藝術,正如沒有人說得清楚什么叫美學。海德格爾拿出一雙破爛的鞋子,他說這里面也有美學。許多哲學家都試圖去研究美學,他們似乎覺得比較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本體的偉大使命,解讀解讀藝術作品不算是什么高深的事情,卻往往又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最終也講不清楚個所以然來。
也許我們很難講明白什么是藝術,但很多時候,我們卻能講明白什么東西不是藝術,從這個角度來看,攝影中不是藝術的成分恐怕是相當高的,高到我們并非問“攝影是不是藝術?”,而是“攝影可不可以是藝術?”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攝影當然可以是一種藝術,而且是20世紀發(fā)展迅速的藝術門類,只不過相比于繪畫,雕塑,書法這種相當容易判別的藝術類型,攝影究竟從什么程度上可以成為藝術顯得相當模糊。
我們可以用一種比較粗野的方式來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攝影作品是否是藝術品市場的一部分?是否拍賣出了天價攝影作品?
下面這玩意兒就拍賣了400多萬美元。
攝影藝術和繪畫,雕塑等等傳統(tǒng)藝術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對器材的高度依賴性,攝影藝術所需要的手藝比起傳統(tǒng)藝術是差很多的。學習音樂,比如鋼琴,小提琴,幾乎都是從小開始,學很久才能入門,而一旦中斷練習又很容易遺忘。許多人苦練多年,還是欠缺一些天賦,練了幾十年都彈不出,拉不出一些曲子。繪畫,書法,雕塑,陶藝也是如此,每樣都需要經(jīng)年累月的學習,從完全不會到有所小成,怎么都要學個好幾年。
然而相比之下,攝影就不需要學習那么多手藝,要把一個完全不會拍照的人教到基本會拍,搞懂曝光,會耍耍虛化需要多久?
可能只要一下午,快一點可能只要幾分鐘。
倒是PS需要學習很久,這倒成了一門手藝,需要經(jīng)年累月地學習和練習。
藝術藝術,缺乏手藝的攝影的確很難被理解為藝術,因為它似乎缺乏“創(chuàng)造”的過程。
但事實又不是這樣。
我從小生活在上海,上海的高考至今依然保持著一種全國獨有的奇怪“特權”,高考數(shù)學可以用計算器,不止加減乘除,甚至可以算三角比,算函數(shù)。
計算器當然沒什么大用處,命題者不會傻到讓你用計算器去找答案,高明之處在于命題者希望上海的考生從數(shù)學的基礎,也就是計算能力中解脫出來,進入到數(shù)學思維領域去看問題。
如果進行類比,計算能力是數(shù)學最基礎的能力,它就像藝術最基礎的手藝,你連算都不會算,你搞什么數(shù)學?計算能力也是全國高考都要求的能力。
但是上海的命題者似乎并不想讓學生去學習1+1是等于2的,而是學習1+1為什么等于2。
所以,攝影藝術很像這種邏輯:當一切手藝的問題簡單化后,你究竟在想什么變得至關重要。
繪畫,雕塑的藝術感可以通過形式來展現(xiàn),通過固定的手法來展現(xiàn),而攝影藝術要完成同樣的事情,依靠的卻不是手法,而是想法!
所以,當我們的想法落在某些事情上時,攝影的藝術特征會逐漸減弱,因為這些事情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它并不指向美,不指向人的靈魂,而是指向別的東西。
這些東西可以是相當崇高的東西,比如真實,盡管從哲學角度而言你說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但至少從意愿上,這些攝影師們希望將真實的世界展現(xiàn)出來。
當然,這些東西也可以指向相當世俗的東西,比如金錢,他們會用各種美好來包裹這種對于金錢的欲望,商業(yè)攝影師幾乎難以逃脫生存,名望與照相機的關系,除非他們進行人格分裂式的切割,或者是趕上了一個激變的時代。
它甚至可以指向自我實現(xiàn),用藝術的口號來蒙蔽自己,或者讓自己困苦的人生看上去有那么一點希望。
攝影是一種大眾愛好,但攝影并非大眾藝術,我甚至認為攝影作為藝術,它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如美術,音樂。
拍照誰都會,但要表達某些想法,表達美,這絕不是搞搞街拍啊,搞搞虛化啊,拍拍風景啊能夠解決。不是說用617拍風景就是藝術,盡管從這個形式來看617帶有一定藝術色彩。
不過,我們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攝影藝術,因為攝影畢竟還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去搞搞記錄等等。
藝術其實都是自己的事情,藝術和商業(yè)化并不一定掛鉤的,許多高等級的藝術在商業(yè)上并不成功,而很多低俗的藝術倒是賣得很好。
對于我們而言,能否欣賞攝影藝術將決定我們是否能夠獲得更多樂趣。
然而,對攝影作品的欣賞要比欣賞油畫,欣賞舞蹈復雜得多,因為攝影作品也可以不是藝術性的,許多人文作品,紀實作品都有極高的觀賞性,思想性,甚至可以影響世界。
而攝影藝術作品由于完全在20世紀發(fā)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現(xiàn)代藝術的巨大影響,所以我們總是認為藝術類的攝影作品往往是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的,甚至是惡趣味的。而太過“古典”的攝影作品,比如非常商業(yè)化的人像又缺乏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