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英劇《唐頓莊園》在中國大熱,成百上千中國的情侶飛到英國,花上數萬元雇攝影師,在牛津、劍橋等地取景拍照,尋找真正的英倫風情。
英國“原裝”紳士與淑女。/《唐頓莊園》
據BBC報道,2016年英國接待了大約19.6萬名中國游客,其中有相當比例是新人。而10年前的游客只有6.8萬。
國外社交媒體上,經常能看到英國人疑惑地Po出中國人拍婚紗的照片:
“每個倫敦地標都讓中國夫妻拍過了吧!旁邊還有一組等著呢!”
“中國年輕人為什么一定要在倫敦地標拍婚紗照?”
最讓英國人不解的是:為什么有人愿意花幾千英鎊來拍一組照片?
確實,在婚紗照上,中國人向來舍得掏錢。
某電商平臺上,普通婚紗攝影起價4999元/套,國內旅拍的價格最低為9999元/套起;至于國外旅拍的價格,則是國內的數倍不等。
以泰國普吉島為例,從最低套餐11999元至最高套餐29999元不等。
如果把拍攝地點選在歐洲,價格則一下飆升到29800元/套起步。除此之外,新人們還要支付往返機票。一套歐洲風情的婚紗照,算下來怎么也得上十萬。
對于如此高昂的婚攝攝影價格,新人們絲毫不慌:婚紗照一輩子就一次,這錢,絕不能省。
婚紗攝影,原來是中國人的發(fā)明
2016年,上海一對跨國情侶在車上起了爭執(zhí)。
“我想拍一套水下婚紗照。”
來自烏魯木齊的Jenny正興奮地和來自澳大利亞的未婚夫David興奮地描述設想。
幾天前剛剛求婚成功的David一臉委屈:“什么?我是不會拍那個東西的。”他對婚前擺拍的行為嗤之以鼻:“這是假的。”
這位澳大利亞未婚夫的“傲慢”并非毫無來由。在西方國家,婚紗一輩子只能穿一次。況且大家普遍認同:新郎在婚禮前看到新娘的婚紗,“會帶來厄運”。
至于我們見到的西方人的“婚紗照”,一般是在婚禮現場拍攝的,作為婚禮的紀念。它講究紀實性,絕對不會提前擺拍。
婚禮抓拍,更講究“真情實感”。/pexels
在中國,情況則有所不同。
中國人穿西式婚紗擺拍“婚紗照”的歷史由來已久,始于民國時期。
1927年,當時的社會中上層掀起了一場新式的結婚風潮,有條件的年輕人們紛紛效仿。
那個時期結婚的文人知識分子們,往往都有一張新娘頭披白紗,新郎著西裝的照片。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結婚照,便是其中之一。新娘端坐著,新郎站在后側。這對新婚夫婦一臉肅穆地看向鏡頭,似乎有一絲拘謹,映射出對婚姻的莊嚴態(tài)度。
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被長久傳頌。
上世紀70年代,彩色膠卷被引入中國臺灣。
隨著臺灣經濟的騰飛,照相館逐漸繁榮。遇到孩子滿月、家族增添新成員、學業(yè)有成等特殊時刻,人們總會想到照相館。
結婚自然也不例外。在結婚當天,用彩色照片記錄結婚這一人生重大儀式,十分新潮。
婚禮之后,這張結婚照會被掛在新人的客廳里,昭告著小家庭的成立;有時也會出現在新婚男士的錢夾里,彰顯的是丈夫對妻子的呵護。
新婚夫妻家里,必有幾張婚紗照。/@Lady_Cassiopeia
新人們來到照相館協(xié)商拍照,往往格外在意照相館里提供的婚紗款式。
尊貴優(yōu)美的婚紗,成了照相館吸引生意的關鍵。擁有越受歡迎的婚紗,照相館就能受到越多青睞。
1978年,臺灣第一家婚紗攝影公司“新娘世界”成立——“新娘的婚紗”儼然已經成了當時結婚照的賣點。中國人獨有的“婚紗照”概念初步成型。
中國人辦喜事講究良辰吉日,所以總是出現“吉日”扎堆結婚的狀況。遇到結婚旺季,照相館的攝影師供不應求,想挑選合意的攝影師更是困難。
臺灣“芝麻攝影禮服”公司的陳天浩想了個辦法。
他說服即將邁向婚姻門檻的新人“在婚禮前夕”拍攝婚紗照。
一來,可以避開旺季;二來,拍攝時間更充裕,拍攝地點也能從室內走向更廣闊的室外,讓賞心悅目的美景成為婚紗照的背景。這不是錦上添花嗎?
臺灣學者吳瓊說:“這項創(chuàng)新看起來只是提前拍攝,卻徹底改變了全球華人的結婚儀式。”從此,婚紗攝影,從一開始單純?yōu)榱思o念,變成了中國特色婚俗的一部分。
上世紀90年代起,眾多婚紗攝影公司開始走出市場飽和的臺灣,來到了市場廣闊的大陸,點燃了年輕人們對婚紗照的向往。
1980年8月,上海一對新人在拍結婚照。/布魯諾·巴貝(法國) 攝
如今,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里,都藏著一本裝幀精美的婚紗攝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