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jīng)是一位混跡紅燈區(qū)的“夜生活者”,但是一張照片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成為了歐洲現(xiàn)今*重要的攝影師之一。
他被認為是歐洲現(xiàn)今在世的*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上世紀60年代,他在漢堡酒吧里拍攝的照片一登場,就撼動了整個攝影界:那些展示邊緣人群生活的照片充滿了原始的美和近距離的親密感。
要將皮德森和他的攝影作品分開是不可能的。他總是拿著他的ContaxT3便攜 相機,在一些看起來*不可能的地方捕捉美麗,他用他的相機記錄了引人好奇的個人日記。
皮德森于1944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18歲時,他一個人離開他的中階級家庭,開始闖蕩世界,第一站就在德國漢堡。在漢堡聲名狼的紅燈區(qū) Reeperbahn內(nèi),他看到了狂野的夜生活。
那里令人不可想象、毛骨悚然,完全不同于他有點沉寂的瑞典家鄉(xiāng)。不久后, 他和一些妓女、異裝癖者、酗酒者、癮君子成為朋友,這個***刺激的地方使他很快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夜生活者”。 但不久后,皮德森放棄了那樣的生活,回到瑞典,開始嘗試寫作和繪畫。但是,他 感到這做些事情太孤獨了。隨后,他又打算朝時裝攝影發(fā)展,那樣就可以和許多美女們在一起,“那時我是如此淺薄。”皮德森在后來回憶。
1966年,一張照片改變了皮德森的藝術(shù)方向,甚至改變了他的一生。皮德森看見的這幅照片展示的是巴黎夜晚被雪覆蓋的一片墓地,沒有人,僅有一串腳印。這幅照片深深打動皮德森,更令他興奮的是,其作者也是瑞典人,名叫Christer Stromholm。(如今,Stromholm被認為是當代瑞典攝影的奠基人,他的信念是: 攝影首要任務是尋求個人與社會的互動, 自行攝取更深層的知識)。皮德森找到 Stromholm,并開始跟隨他學習攝影。
1967年,完成攝影學習的皮德森返回漢堡,他又回到了曾經(jīng)吸引他的 Reeperbahn紅燈區(qū),所不同的是他現(xiàn)在有了相機,有了去那里的目的。Café Lehmitz是紅燈區(qū)一個24小時營業(yè)的骯臟 的酒吧,燒爐工人、下班的妓女、領(lǐng)救濟金的人、水手都是那里的常客,他們都是些被社會所拒絕的人。
但皮德森感到那里的人們有著非常的熱情和友善,他成為 Café Lehmitz的???,在那里度過了無數(shù)個夜晚,并拍攝下這些人的生活。皮德森用在Café Lehmitz酒吧拍攝的照片構(gòu)成了他的一本攝影集《Café Lehmitz》。此書于1978年在德國出版后,大獲好評,很快**(如今這本書的價格大約在600美元)。
由于這本書展示了社會邊緣被拋棄的人們,它被認為是具有萌芽性的當代攝影作品,與美國攝影大師戴安·阿勃絲所 拍攝的作品具有類似的性質(zhì)。為了回報Café Lehmitz的人們,皮德森將自己的作品在 Café Lehmitz進行了一次展覽,照片上出現(xiàn)誰,誰就可以將照片拿走,***所有的照片被拿走,只剩下皮德森的自拍像在那里掛了10年。
自《Café Lehmitz》以后,皮德森持續(xù)拍攝和出版了20余本書,記錄了他遇到的人、去過的地方:監(jiān)獄、精神病院、老人院、城鎮(zhèn)邊緣的地區(qū)。在皮德森的作品中, 總是有著令人不安的親密性,讓我們不太舒適地近距離看待那些情境和人,這是人們通常會極力避免的。然而,他在其中所揭示的是尊重和共通的人性?,F(xiàn)在,皮德森已拍攝了近40年,這位精力旺盛的64歲老人依然在進行*迷人的個人紀實攝影。
在《Café Lehmitz》中出現(xiàn)的人們呈現(xiàn)出一種誠摯,這是我自已所缺乏的。在那里,絕望、軟弱、獨自坐在那里或者和伙伴們在一起,都沒有問題。在窮困的狀況下,有著偉大的溫暖和寬容。
對我來說,我的遭遇和經(jīng)歷是更重要的,攝影相對來說沒有那么重要。
不要太當你是攝影師,你必須先是一個人,在你開始拍攝前,不要藏在相機、技術(shù)、工具的后面。你必須有好奇心、有尊嚴、有尊嚴地對待他人,你必須謙虛,赤誠。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去掉自己的安全防護,我們有財富,我們時刻都有愛著我們的人在我們周圍,我們的朋友、女人、我們有電視,電腦等等。你必須剝下這些你攜帶的東西,那種令你感到安全的東西。然后,我會很害怕,但是我不擔心自己的害怕。
——皮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