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紗攝影市場價格懸殊如此之大,究竟都差在哪里?一套套名目繁多、標價成千上萬的婚紗攝影套餐的成本又到底有多少?業(yè)內人士齊先生以新人選擇較多的一套中端婚紗攝影套系為例,為消費者算了一筆婚紗拍攝的成本賬:
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
3420元套系成本:
攝影師200元/天
攝影助理60元/天
化妝師200元/天
化妝助理60元/天
調片師(精修40張左右)200元/天
設計師(相冊、放大照片設計)200元/天
客服、選片師、咨詢師、美工等380元/天
影樓門店租金及裝修 新人均攤500元
實景影棚更新裝修或租金費用 新人均攤300元
服裝折舊 新人均攤300元
專業(yè)相機和鏡頭折舊 新人均攤100元
綜上,人力成本 共計1300元/天,硬件投資 共計1200元
交通費(外景拍攝商務車)300元/天
午餐費(攝影師、攝影助理、化妝助理等)120元/天
產品制作(包括相冊2本、放大3張、擺件等)500元
費用共計920元
當看到這一項項的詳細成本解析,你可能會“醍醐灌頂”,驚嘆了解了這個行業(yè)的內幕,但其實這才是“入門級”,里面的“門道”還深著呢。
以這款成本價格在3420元左右的婚紗拍攝為例,行業(yè)內的平均“正常利潤”在15%到20%之間,但現(xiàn)實中,這款套系及它的“看似升級版”則經常以4888元、5888元的“新面目”出現(xiàn)。這中間的差額為何如此之大,千余元的差額又究竟去哪了呢?
原來,婚紗攝影機構逐漸摸清了新人們的心理,“一輩子只結一次婚、在能力達到的范圍內要最好的”促使新人通常不會選擇“基礎套餐”,而是從“中端套餐”選起。但“中端套系”也是有差別的,也許只是多幾個擺臺、多贈送一些產品,名目更加繁多些,門市小姐就可以把4888元與5888元的套系講述的有很大不同,讓消費者產生“多加1000元,占了很大便宜”的錯覺,使消費者“自告奮勇”選擇了中端里的“高端貨”。
那么,除了這個原因,為什么還會產生千余元的“差額”呢?就要從攝影機構打出的價格“富余量”說起了。
隨著現(xiàn)代新人對于婚紗攝影行業(yè)的了解,就算只從“過來人”身上吸取經驗,也足夠他們跟影樓討價還價、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了。他們會要求把自己想到的“隱性消費”標明,把合約條款明確、會要求增加入冊精修照片數(shù)量,最次也會要求多贈送小擺臺、多贈送化妝品等。
在婚紗攝影還并未像如今這樣密集化的時候,這些看似零零碎碎的“加項”,都是商家“光明正大”的“斂財手段”:例如增加精修照片,一般一張照片至少增加30到50元不等,多追加10張照片并不稀奇。而化妝時被推銷的化妝用品更是可以賣到600元兩瓶。最后在選照片入冊時再多添幾百元升級擺臺也很常見。
但隨著消費者越來越“精明”,影樓為了留住客人,只能“忍痛割愛”,把能送的都送出去。但終究,羊毛出在羊身上,買的沒有賣的精,這些成本其實早就以隱晦的方式轉移到如今的消費標價里,成為了商家的“主要利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