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連州國際攝影展始終張揚“學術”大旗,以區(qū)別于國內(nèi)其他各類攝影節(jié),在當代藝術與攝影界的互相滲透與影響越來越明顯的當下,攝影師們對于當代藝術的手段運用之熟練顯然不及當代藝術家們對于攝影術的運用,連州歷年的展覽愈發(fā)凸顯著這一點,對此藝術總監(jiān)段煜婷認為:“很多當代藝術家并沒有抓住攝影的本質(zhì)的特點,沒有把力道用出來,攝影本質(zhì)的特點就是逼真的,那種拍一種東西讓你感覺到逼真的物質(zhì)感,這就是攝影媒介最好用的地方,一定要把這種東西表現(xiàn)出來。攝影的核心價值不是隨意性,而是它的逼真性,表面的物質(zhì)的真實感?!?/span>
陳曉云《墜枯錄Zhuiku Tablet Annotation》
連州國際攝影展始終張揚“學術”大旗,以區(qū)別于國內(nèi)其他各類風光無限的攝影節(jié),攝影的學術性體現(xiàn)在哪里?在當代藝術與攝影界的互相滲透與影響越來越明顯的當下,攝影師們對于當代藝術的手段運用之熟練顯然不及當代藝術家們對于攝影術的運用,連州歷年的展覽愈發(fā)凸顯著這一點,對此藝術總監(jiān)段煜婷認為:“很多當代藝術家并沒有抓住攝影的本質(zhì)的特點,沒有把力道用出來?!?/span>
編輯:攝影除了人類學和對被攝者完全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拍攝之外,都帶有拍攝者的主觀性,你怎么看待當代攝影師利用攝影的形式去做的行為呢?
段煜婷:我覺得有些攝影師的活兒就是一個匠人的活兒,我不太欣賞開著大車帶著道具滿世界去拍照,這是滿足攝影師個人的愿望,發(fā)出他個人的聲音,他希望人們都像他一樣沉迷于攝影,用他的方式讓大家進入,但這種方式十分牽強,大家都要裝扮成他想要的樣子,但和他們的真實生活沒有任何關系。這樣的攝影行為是浩浩蕩蕩,聲勢浩大,但是否有炒作和商業(yè)的嫌疑呢?是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廣告呢?
編輯:攝影節(jié)每年主題都在變,但好的攝影師似乎并不多。
段煜婷:我們找不到好的藝術家,資源的匱乏,讓展覽的數(shù)量在減少,今年只有60多個展覽,數(shù)量也在減少,能夠看到,能夠入眼的藝術家也實在入不了眼,但數(shù)量上還是需要,我們不能苛責攝影師,苛責攝影節(jié)。
編輯:當代藝術家的所謂“私攝影”有時候會占主要展覽的部分,你認為當代藝術家運用攝影這個媒介,存在什么問題?
段煜婷:很多當代藝術家并沒有抓住攝影的本質(zhì)的特點,沒有把力道用出來,攝影的本質(zhì)的特點就是逼真的,那種物質(zhì)感,拍那種東西就是讓人看到逼真的物質(zhì)感,拍一種東西讓你感覺到逼真的物質(zhì)感,這就是攝影這種媒介最好用的地方,一定要把這種東西表現(xiàn)出來。攝影的核心價值不是隨意性,而是它的逼真性,表面的物質(zhì)的真實感。這次獲獎的陳曉云的作品《墜枯錄》為什么有力量?就是那種活生生地沖到你的面前的感覺,非常刺激,甚至可以觸摸得到。他就是把攝影的這種媒介都用出來了,陳曉云把攝影用得特別好,他也是當代藝術家。當代藝術與攝影界從前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從九十年代開始相互浸淫,攝影界一直暗自仰慕當代藝術界,因為藝術家們出了名發(fā)了財,藝術家們也發(fā)現(xiàn)攝影是個好用的工具,它直接而有力量,從而開始大量地使用這個工具。我覺得當代藝術界,大部分人用攝影的人觀念的層面到位了,但是語言上太粗糙,完全沒有吃透這個媒介,但是攝影界呢,又是屬于思想不到位,思想很弱,沒有觀念,只知道技術到位簡單紀實,記錄,只是一個記錄的工作者。但我覺得兩個沒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
編輯:你怎么看待這種攝影師的個人隨意性在攝影中的體現(xiàn)?
段煜婷:如果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的攝影都是有故事的,有情節(jié)的,那么看到一個沒有故事和情節(jié)的,你就會覺得十分新鮮,這樣的攝影,會贏在新鮮感上,但他們沒有可模仿性。攝影師通過一系列的照片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觀點,隨意是一種攝影師表達的態(tài)度,某種程度上,它是一種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這種開放的態(tài)度使得攝影者可以不在乎所謂的攝影規(guī)則,光影構圖等等,更加自由放松地進入獨特的個人體驗中,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這種隨意性變成一種所謂的攝影策略,使得所謂的“私攝影”滿天飛。雖然這是國際流行的范式,都在學習私攝影的鼻祖美國女攝影師南·戈爾丁“自己記錄自己的歷史”,但學得并不到位,有很濃的文藝腔。
編輯:你說攝影的核心價值是逼真的感覺,但時至今日,國內(nèi)攝影師依然喜歡用黑白影像表述自己。
段煜婷:國內(nèi)很多人模仿記錄了長江景觀的英國攝影師納達夫·坎達爾(Nadav
Kander),年輕的中國攝影師駱丹曾因此受到批評。中國攝影之前從沒看到過彩色攝影能夠拍到那么舒服,這種學習也是一種趨勢,在這之前,中國攝影師的彩色攝影十分孱弱,他們的彩色玩不來,中國攝影師們喜歡用黑白,但是這個世界就是彩色的,為什么要用黑白?彩色的運用更能體現(xiàn)攝影這個媒介的力量,用黑白暗示了攝影師對于彩色的駕馭能力的欠缺,所以一看彩色可以像納達夫這樣拍,就紛紛去模仿。但是彩色攝影就是一個國際上大趨勢,黑白攝影基本上在國外就是一些大師的回顧展,很少實際運用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黑光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