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泉稱獲獎照片并非當時的完整場景。完整的場景應該是:兩船合力將尸體牽引到岸邊,撈起一具送到岸邊一具,再打撈下一具,蕩漾的水波顯示船的劃動。
此照片獲得本年度中國新聞攝影最高獎,而長江大學宣傳部長指出照片與事實有出入
19日,幾乎在各大網(wǎng)站的首頁都公布了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年度新聞圖片頒獎的消息,其中作品《挾尸要價》以全票贏得了本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成為頒獎典禮上的焦點。
照片獲獎
2009年的10月24日下午,長江大學的15名學生在長江寶塔灣河段救起兩名少年,不幸的是有3名大學生被江水吞噬。大學生的英勇行為感動了中國,溫暖了社會,受到了萬民的稱贊。眾多媒體云集荊州,爭相報道英雄的事跡,但也有媒體“另辟蹊徑”,他們的到來是“為了尋找英雄背后不該發(fā)生的”事件,甚至誤讀照片,制造假新聞,《挾尸要價》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一例。但就是這樣一張照片卻能在全國屢屢獲獎,8月18日又被公布獲得中國新聞攝影最高獎。
照片背后有文章
其實,這張照片在《華商報》發(fā)表、經(jīng)《新京報》轉載后,《南方周末》記者楊繼斌經(jīng)過調查2009年11月4日在湖北荊州發(fā)出了《大學生救人溺亡隱情調查:“挾尸要價”另有其人“見死不救”漁民被冤》的調查報道,并被廣泛轉載;媒體人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寫了《從大學生救人事件的報道看媒體責任》一文,提出有關媒體對大眾的誤導要承擔責任;長江大學宣傳部長李玉泉也向新聞媒體通報了事實真相,并在2009年11月16日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發(fā)表了《“牽尸談價”:不能不說的事實真相》的文章。就此,輿論和大眾基本都已了解了事實真相。
解讀與事實
《華商報》和《新京報》對照片的解讀是:船頭著白色襯衫者陳某與老師、學生牽著尸體談價。事實是:在打撈中,兩條船共同作業(yè),撈到后要迅速地用繩子拴著手或腳,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處不容易把尸體撈上來,要牽引到岸邊再撈起。著白色襯衫者手牽尸體揮舞手臂是指揮岸上的人們配合將尸體打撈上岸。但誤讀的結果使“牽尸靠岸”在《華商報》和《新京報》的報道中變成了“牽尸談價”。而且,該照片在《華商報》和《新京報》發(fā)表時署名為“真真”,現(xiàn)在獲獎人為“張軼”,我們有理由懷疑,這兩個名字可能用的都是假名。《華商報》和《新京報》對照片的誤讀誤導了全國大眾,各種媒體口誅筆伐,人們在網(wǎng)上發(fā)帖咒罵“漁民”沒有人性,甚至咒罵“荊州人”的“冷血”。盡管調查報告已經(jīng)公布,有關方面已經(jīng)澄清,但“非事實”的造假新聞在社會中一直傳播并引起人們對這個社會或人性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