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可喜的,是青年人不僅關注本年齡段的生活,還把目光投向全社會,關注民生疾苦、關注國家大事件。這種關注有時顯得特別冷靜,顯現(xiàn)出青年人少有的成熟。青年作者朱丹陽的《達措一家》是一幅表現(xiàn)玉樹抗震救災的作品,畫面不是慘烈的場面,而是得到救助的老人的超然平靜和背景中疾行的軍人,對主體內(nèi)心的刻畫已經(jīng)從災害表象上升到中華民眾無所畏懼的精神層面,表現(xiàn)出青年人難得的沉穩(wěn)、厚重。不以畫面獵奇,而以深厚表意,這種傾注力和責任感是中國攝影的未來、希望。
18萬余幅照片的價值
本次國展最終或成為優(yōu)秀或得獎的照片不足千幅(組),只占投稿總量的很小一部分。我認為,落選的照片其實很有價值,它的價值就在于部分體現(xiàn)中國攝影的思維走向,有助于進行攝影理念分析、風景觀和自然觀研究,數(shù)碼應用技術評價以及技術技法層面的比較分析,這對保護絕大多數(shù)沒有入選作者的熱情并給予恰當?shù)闹笇Ь哂蟹e極意義。我相信,落選作者非常想了解為什么自己的作品落選,得獎作品憑什么得到評委的青睞。真誠和客觀的分析,會得到大家的歡迎。假如從現(xiàn)在開始到下屆國展的兩年間,能夠把國展作品送到各省基層輪流巡回展出;假如每一場展出有評委輪流現(xiàn)場點評作品得失;假如落選作者有肚量允許把自己的照片作為“反面教材”被解剖分析;假如獲獎作者同意奉獻自己的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假如大家愿意拿出很少的“門票”資金支持全國巡展的成本支出(與購買器材、花錢外出創(chuàng)作和后期制作輸出的花銷相比,這是絕對上算的少量投入);假如大家能愿意一時放下相機,回歸平靜,用心反思攝影態(tài)度和總結(jié)提高攝影方式,那么這18萬余張照片就是世界上投稿量最大的一次影展構(gòu)成的巨型數(shù)據(jù)庫,其代表性分析的價值不容小覷。到了下屆國展,我們可以總結(jié)前面的經(jīng)驗,得到長足的進步,看到更多的好作品面世和優(yōu)秀人才出現(xiàn)。
今年國展的評選活動已落下帷幕,我榮幸地被邀請擔當評委。18萬余幅參評作品鋪天蓋地地擺在眼前,這個陣勢是我第一次經(jīng)歷的。18萬多中產(chǎn)生900余幅(組),中選比率之低也是我參與的評選中為數(shù)不多的。評出的佳作,導向意義自不待言,更多的落選照片其實也有其意義,那就是,不要再拍這些或花力氣或不花力氣的照片,至少不要再拿它們參加國展。
說“花力氣”,是不少業(yè)余攝影愛好者走南闖北不辭辛苦,勞心勞力卻拍出一堆平淡無奇甚至編排好的場景照片,內(nèi)容上熱熱鬧鬧,一切都那么“繁榮昌盛”、一切都那么“歡歡樂樂”。難道這就是攝影?難道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相對于這些落選照片,這次得獎的作品恰恰都是生活中一個個小場景的再現(xiàn),真實感人,仿佛就在眼前、昨天。大家不要再費錢費力地跑到大山里去獵奇了,那不是你的生活,僅僅是一次活動。攝影者不妨把鏡頭就對準我們身邊的父母妻兒、胡同鄰里、街頭巷尾,那是你生活的地方,產(chǎn)生情感的地方,拍出的作品肯定是有分量的。
說“不花力氣”,是指輕易就拍了一大堆有些粗制濫造的、直接記錄照片,就認為是紀實攝影。其實這大錯特錯了,真正的紀實攝影人首先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們帶有強烈的悲憫同情心觀察這個世界,從人性的視角體驗人本身,他們甘于寂寞、不畏風險,每個紀實攝影師后面都有一堆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們通過他們的圖片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真實,直接泌入我們的心脾,敲擊著我們的靈魂。試想他們的力氣花在哪里?除了體力上的,更多的是心力上的,那才是真正的“花力氣”。
4月的一個下午,攝影師田鳴來到上海地鐵2號線的人民公園站。此時的田鳴正在為世博畫冊《光榮與夢想》拍攝圖片,他接到的任務是拍攝白領的生活狀態(tài)。田鳴選擇地鐵來表現(xiàn)這個預定主題。
2號線通往蓬勃發(fā)展的浦東新區(qū),人民公園站是中轉(zhuǎn)站,人很多,三個扶梯幾乎站滿了人。田鳴把當天拍的圖片帶回去整理,發(fā)現(xiàn)人的密度不夠,細節(jié)不夠。但他料定這里能出片子,于是決定再去。又一天的一大早,田鳴又到2號線,果然人流密度超過想象。乘扶梯從地面往下走的人潮水一樣涌向他的鏡頭。田鳴不斷在鏡頭中尋找,拍攝將近一個小時。